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章工ju(2/2)

槌锁的槌,即使再大再好,你也不许染指。同样的,发现并挖到槌的队伍也必须要恪守规矩,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抬大留小”:即小槌不挖,待其长大留给后人。如果挖槌果实成熟,要自觉的把槌籽撒在地里,给以后压山的队伍制造机会。

放山的主是小米。这也是几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小米耐,抗饿,好易熟,如果天生不起火,饿急了生吃也能勉消化,可解燃眉之急。不咸神山上有数不清的白桦树,小米一般用桦树包好吊来,挂在埨上,不能放在地上,以免

除了小米之外,必须带的品还有盐和熟豆油。山里气重,又有山风,用火石打火比较困难。除了饭之外本没有熬豆油的机会,吃饭的时候基本就是拿筷蘸一下油腥咙,绝大多数正餐都是小米加咸菜;除了在吃的方面十分困难之外,在行路方面也是危机四伏。放山人没有任何工指引方向,完全靠经验行事,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依靠把的个人能力,依靠团队的集努力来摆脱不幸,如果被困住了下不去山,就叫被“麻达鬼”迷住了,特别容易全军覆没。通常辨别方向的方法是依靠山前的标识,或依靠太和北斗星定方向。较为实用的方法还有四:一是看树冠,树叶繁茂的一面通常是西南方向;二是看树上的苔藓,生长苔鲜的一面一般是北面(面);三是看方向,顺走向低,就是下山方向;四是听乌鸦叫,有乌鸦叫的地方一般都有人家。在这生存、生活都极为恶劣的环境下,能定人们意志的,除了抬槌换来钱粮之外,剩下的恐怕只有山民对神灵和行规的敬畏和依赖了。所以放山人在语言上有特多的讲究,比如凡事只许说“拿”不许说“放”吃饭叫“拿饭”回“埨”睡觉叫“拿房”休息叫“拿火”(烟),饭叫“端锅”挖参叫“抬参”这些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都是自对神灵的敬畏和自保生命的期望。

槌挖后,为了保鲜,要“打参包”…即揭一块新鲜的苔藓铺好,再放上一些原来的土,把槌裹住,包上树(一般是桦树),用树捆好。苔藓柔、不易燥,用来包裹槌最好。

以五品叶为首的成批槌叫‘片’,以六品叶为首的成批槌叫‘堆’,如果发现了成片成堆的槌,在打完"参包”之后,不能抬就走。必须给后来的队伍留下有用的信息,这叫“砍兆”先在槌附近红松树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拨的位置面向槌方向削去一块树,在光的树左侧队伍人数刻横杠,右侧槌的品数刻横杠。然后给兆“洗脸”洗脸是为了保护兆几十年后也能看清,用火烧去兆四周的松油。这循环往复、互帮互助的行为极大的帮助了放山人,有经验的队伍往往能在许多年前的老兆前找到槌。

放山人讲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槌,卖的钱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槌时遇到别的帮伙,就要见面有份儿。如果两帮都是单人,那就见面分一半儿。帮伙之间不争山场,讲究先来后到。发现己经有人在这座山了,就赶转移到另外的山场。搭的埨下山时不许拆,要留给别人用。临走还要留下油、盐、粮和火石,以备救助他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