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老大人的眼神像一道冷光刺过来:“就要因为想把学校办好,才得要去当官!”
“为什么?”孙元起很奇怪,好看的剑眉往上一轩,径直问道。
老大人紧紧盯着孙元起:“你那学校,归谁管?那张埜秋便是那管学大臣。‘灭门刺史,抄家县令’。惹恼了他,你那学校能办下去?”
孙元起这时候才想起来,这可是人治社会,自己这个民办高校更是没有什么“办学许可证”那管学大臣要是找自己的麻烦,还真是分分钟的事儿,估计比比小手指,就能捏死自己。当下气短,咕哝半天,看叔祖老大人也没有帮自己的意思,只好垂头丧气地答应了。
“学而优则仕,有什么好颓废的?”见他答应,老大人言语渐趋温和“那俗话不也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么?你先回去吧,老夫这就写封信告诉张埜秋,想来过几日,他便会派人给你送帖子,那时候你再进城拜见他。”
孙元起怏怏地走出孙府,就看见老赵驾着马车在门口候着。连忙抛开不快:“老赵,你还没吃晚饭吧?”
“吃了,吃了。”听见孙元起的声音,正蹲在马车上打盹的老赵连忙站起身“老老爷府上的人给俺送了份饭。俺要进城的时候,家里的还给俺塞了个馒头,现在还在怀里揣着呢。”
“那就好。”见老赵赶过车,孙元起坐了上去“今儿是出不了城了,去老郑那儿凑合一宿吧。”
然后孙元起就开始发呆:当清朝的官,那也没几年,现在是1902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也就说撑死还有十年。那时候,自己不到四十岁,算是遗老还是遗少?对了,革命党会不会来刺杀呀?估计自己这种烂芝麻小蚂蚁,革命志士也提不起兴趣。
平日坐在马车上,孙元起回和老赵说些闲话、逗个乐子什么的。今儿走了半路,孙元起一句话都不说,老赵有些担心,就问道:“先生,您今儿怎么了?心里不痛快?”
“没啥。”孙元起对着车窗外的寒月吐了口白气,半天才说“叔祖他老人家想让我去当官…”
“当…当…当官?当什么官?去哪里当官?”老赵一机灵。清代当官可真没准,比如当知县,去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都有可能,没有飞机、铁路,光凭轮船、马车,路上就得走几十天,真是旅途艰辛啊。很多官员受不了这种折腾,直接死在路上,至于“殁于任所”的几乎比比皆是。老赵自认为是孙家的仆人,当然要跟着主家四处迁移,心下忐忑不安。
“哦,还没个准信。要当,也就是北京城的官儿,不出远门。”孙元起这句话给了老赵一粒定心丸。
“那太好了!呵呵…”老赵回过头,一脸喜气,给坐在车里的孙元起做个大揖:“恭喜先生步步高升!对了,先生,是不是以后该叫老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