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一灯市(2/3)

自唐时始,闽地便大量植甘蔗,当地人以此熬糖,大宋的海商们将之贩运洋,其中利颇多,郑掌柜久居江南,平日又极用心的,因此对此有所耳闻。

“父亲有意…”看了郑掌柜一,石抹广彦犹豫着正要说话,话到一半却被大的人声打断。

“如今正是元夕,江南百姓喜好甜,元宵里少不得用糖。”郑掌柜摇了摇:“便是普通糖,也要二文,何况这雪糖!”(注7)

“这雪糖是哪里来的?”郑掌柜皱着眉:“小人在临安、绍兴这一块儿呆了也有十余年了,可从未见到期这等好糖卖!”

“十文一钱(注5),一贯五百文一斤。”

“这是何故?”石抹广彦把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来,向郑掌柜问

弱少智昏聩无能。内忧外患之下,已经有过一次亡国之痛的石抹家对大金的未来实在是不太看好,这也是石抹广彦此次南下的本原因。

郑掌柜接过纸包,将之打开,那里面是一小包晶莹剔透的细砂般的东西。

“那人用独车推来了两车,说是有四百斤。”伙计说:“他是正月十二灯市开始时来的,每日都是四百斤。”

郑掌柜沾了两粒放中,从尖传来的一丝甜意,让他不禁惊呼起来:“果然好糖!”

神州制糖之术有极长的历史,屈原在《招魂》一诗中便有“柘浆”这态糖,至汉时又有“石”这固态糖(注4),唐太宗甚至派人前往天竺学习熬糖之法,并在唐初现了沙糖,也即那伙计与郑掌柜中的霜糖。只不过那霜糖不仅泽要比前的糖黯淡,就是颗粒也要细小得多,远不如这糖漂亮。

虽然灯市里原本就是人声鼎沸,可这突然而来的声音仿佛天际响起的闷雷般,吓了石抹广彦一大。他循声望过去,只见一堆人发了疯般向街侧涌过去,每个人都在声嚷嚷,似乎是在抢着购买什么东西一般。

“好贵!”石抹广彦惊,十文一钱,也就意味着一人每天的生活费用全去,也不能换得半两雪糖。此时一中等人家的全家财,也不过是三千贯至一万贯。(注6)

“霜糖…不,是雪糖!”那伙计挤得气吁吁,将手中的小纸包递了过来。

“那倒难怪,海外多奇珍,有这等好糖…”郑掌柜闻言:“只是一向听闻海商于泉州贩糖去海外卖,却没想如今海外竟然有比大宋更好的糖了。”

“这雪糖如何卖的?”石抹广彦问

“可惜,可惜,不知那托卖雪糖的海商何时能

“奇了…”郑掌柜也疑惑不解,绍兴府元夕的灯市极为有名,南北奇海外珍宝都汇集于此,这里的人都见惯了,什么东西能如此引他们?见少东西问话,郑掌柜使了一个伙计上前打探。那伙计力壮,可也挤了好半会儿才挤人群之中,又过了许久,才抓着一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挤了来。

“若是将这雪糖贩至中都去,便是卖到二十文一钱,那些王公贵人也不会吝啬!”郑掌柜看着石抹广彦,中闪闪发光,虽然北方人不象南方人这般糖,但豪奢之风丝毫不亚于临安,二十文一钱的雪糖,卖到中都(今北京)去,利何止一倍!

“怎么回事?”郑掌柜问

“他有多少雪糖?”石抹广彦又问

“两千四百贯…”石抹广彦与郑掌柜都无须细算,便大约算这人的销售额,对于石抹广彦这样的商贾世家而言,两千四百贯不算是大数字,可短短的四天便有如此的钱财,他还是惊讶了一回。

石抹广彦也伸过来打量那纸上的“雪糖”只见它颗粒晶莹剔亮,银白如雪,几乎没有丝毫杂质,离得近了,还可以嗅到一甜香。他也捻了小撮放中,那糖粒即化,甜味之,是他从未尝到过的。

“听那贩糖人说,他们的存货不多,每日只卖四百斤,不多不少。”那伙计又

“小人打听过了,听说是一外来的海商托这家人卖的。”那伙计极为明,听到郑掌柜问,他上回答

“霜糖有什么可抢的?”他惊讶地问,但又否认:“不对,不对,霜糖哪有这般白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