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七机械上(2/2)

“前两日雨连绵,方木匠来抱怨,说是他住的屋已经漏了,这几日是否乘着天晴,把屋再翻一翻?”赵喜又想到一件事,向赵与莒问

“那片山坡荒着也是荒着,小老儿想让家丁去上桑树,日后可以养些蚕,遇着灾荒年岁,桑叶也可以充作吃…唉呀,瞧小老儿这老糊涂,有大少爷在,咱们家怎么会怕灾荒年岁?”赵喜没听清赵与莒的嘀咕,自顾自地指着路另一端的山坡

缺乏人手可用,是赵与莒目前最大的困难,虽然他已经在着手培养,但那批孩童不过三五年,还不能独当一面。

这一路都是缓坡,赵与莒看到溪边的田里稻已经成熟,赵与莒问过家中的佃农,知这些稻便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赵与莒还记得,这原产于越南中的稻有三大优,一是耐旱,二是适应,三是生长期短。虽然从上来说,这占城稻连后世的糟米都比不上,可在普遍饥饿缺粮的古代,产量与生长期才是王(注3)。

注2:有宋一朝都缺匹,这也是宋在与北方游牧民族野战时缺乏大规模骑兵的一个重要原因。南宋时虽然在江南设了牧监,但由于土不服,匹很难繁衍,战主要来自于川、陕和广南这些边疆之地。

“一并如此,不过是多几张嘴吃,不过你得说明白了,既然来我家便要守着我家规矩,不守规矩又不舍得打骂,还是尽早请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赵与莒拍了拍手:“走吧,去看看欧老他们的活儿得如何了。”

注3:常看架空的书友对占城稻不会陌生,不过坦率地说,这稻谷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好,至少在上,现代人恐怕吃不习惯。《关于占城稻若问题探析》(黄桂)中说占城稻:米粒细小、粘较差、而难吃。

送来呢?”赵喜对此不是很赞同,那些孩童都是赵家未来的僮仆,也是他这个大家今后的助手,因此他可不愿意有外人来坏了家规。

欧老等工匠们与庄丁们住在一起,那一排土屋现在已经住满了人,天一亮便是叮叮当当地敲打声。此时两浙路一带工商繁盛,富起屋造房添置家俱,多有请工匠住在家中制的,加上赵喜许以重金,这些工匠对于住在这倒都乐意的。从庄院到这里,不过是一百五十丈(四百零五米左右),片刻间便走到了。赵与莒初搬来时,这路两边还都是荒草木,这些日庄丁带着孩童们,将路两端都清理净,还依着赵与莒的意思,用碎石砂铺在路上,再在树两边上香樟树,行走于其中,已经让赵与莒颇有些觉了。

赵与莒,那片山坡地势稍陡,原本不适合植桑树,但闲着也是闲着,让赵喜有些事情可以忙乎,也有助于维系这个老仆的忠诚。

“这些小事,你决定便是。”赵与莒有些不耐烦:“老家,你在家里可是老人,何必如此小心翼翼?”

注1:古时启蒙教育有“三、百、千”之说,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史载为南朝梁武帝时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所编。

“若是有玉米、土豆和红薯的话就好了。”赵与莒嘀咕了一声,叹了气,在短时间内,这些东西还是痴心妄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