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时,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恰遇有从京师来的官员,太宗问:“玄龄闻知李纬任职尚书说些什么?”回答说:“仅称李纬好胡须,没说别的话。”太宗马上将他改任为太子詹事。太宗征讨辽东时,玄龄留守京师,有一名男子上告急变,玄龄讯问其事,他说“:我要告发的就是您啊。”玄龄遣使驰驿追赶太宗,太宗阅视其奏完毕,下令斩决这名男子。下诏责备玄龄说“:您何必这么不自信呢?”其托付信任大多如此。
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诸子骄奢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戒,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具,对他们说:“留意于此,就能保其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节义,为我心所崇尚,你们应当效法。”逝世后其子遗直承袭其爵位。
次子遗爱,欺诈轻率而无学问,勇武有力。娶太宗之女高阳公主为妻,任职为右卫将军。高阳公主为太宗所爱,故其礼遇与其他公主之婿绝异。公主骄横,嫉妒遗直为嫡子袭爵,遗直恐惧,上表请求让爵,太宗不同意。公主后来渐渐失去太宗的宠爱,其意怏怏不满。与僧人辩机乱,太宗大怒,斩决僧人,杀死奴婢数十人,公主心中怨恨不已,太宗逝世时,其哭声不哀。高宗时,外派遗直为汴州刺史,遗爱为房州刺史。高阳公主又诬陷遗直有罪,高宗命令长孙无忌审理此案,由此而知公主与遗爱谋反之事,结果遗爱被诛杀,公主被赐予自尽。遗直因先勋缘故免坐死罪,而被贬谪为铜陵县尉。下诏停止玄龄的配享。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说:“您当有国家栋梁的才能,望保持美德。”委任他为滏阳尉,后弃官而去。
高祖李渊平定京城后,秦王李世民选拔杜如晦为王府兵曹参军,后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此时幕府的众多僚属调出迁升,秦王为此忧虑。房玄龄说:“调离的人虽多,并不足惜,如晦才是辅佐君王之才。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尚无关系;若要治理天下,舍弃如晦没有共建功业的人。”秦王警悟地说:“不是先生指明,我几乎失去他!”于是奏请朝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杜随秦王征战,常常参与军事机密。当时政多变故,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干,无人见出他才能的限度。提升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为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立后,他任郎中。秦王立为皇太子后,他被授职左庶子,升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任检校郎中,代理吏部尚书,总领东宫禁军,晋位为尚书右仆射,仍兼任吏部职务。
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举荐贤能之士,降级使用不贤者,都各得其职,当时的浩然正气令人归心甚深。监察御史陈师合呈献《拔士论》,称一个人不可统管数职,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太宗李世民说:“玄龄、如晦不是以有功旧臣的身份提拔的,仅因其才能参与治理天下,师合想以此离间我们君臣吗?”将陈师合贬官至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