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楚游徐霞客游记记十六(3/5)

二十七日天亮出发,船多是向北行-二十里后,抵达祁阳县城东边的市镇,船夫又停泊下来去买米,过了中午才开船。行不到半里,江水上涨,纵横流淌,众船不再向前航,于是停泊在杨家坝,那里是城东市镇的南面尽头处。下午,船既然已经停泊;我便和静闻上岸跨过杨家桥,共走一里,进了祁阳县城西门。向北经过四牌坊,往东走出东门外,又朝东北走一里,为甘泉寺。有一眼泉,在寺前面的山坡下,他子方圆翻丈多,泉水充满池中,深仅有一尺左右,水味极淡而冷凉,极似惠泉的水。城东面山陇缭绕,自北向南回旋事两层出陇间形成山峡,泉水就从山峡中涌出来。寺朝询东面,背靠城外的第一冈,殿前房中立有我家乡常州府中宋代人邹忠公〔名邹浩弓被贬到此地后与蒋伟同游。〕书写的碑文《甘泉铭碑》。张南轩〔名张轼。〕从本府申姓蒋的人家得到这篇铭文,为它书写了跋语并且刻在此处。邹浩写的是大字体,而张南轩写的是小楷,笔势遒劲,可以称为二绝。寺前的第二层山中,盘结成一个山窝;那里是九莲庵的所在、它原先是多宝寺‘,县中人陈尚书重建而恢复了旧时的规模,里面有法雨堂、藏经阁和三教堂。而藏经阁中供着本朝高皇帝的像,头裹唐朝时的包巾,身穿朱红色的窄衣,眉如卧蚕而中间不断开,稀疏的胡须分扬而不加修饰,它是一个姓陈的从皇宫内得到而拿来供在这个阁中的。如今尚书虽然已经不在世,但他的子孙仍对寺庙常加修整,将其看作自家的香火。寺前的墙垣环绕向左边,墙内已经杂草丛生,而关闭着的墙门上,有块砖上刻着“延陵道意”四个字,这难道也是邹忠公的遗迹吗?但当地人已没有谁知道,确实,怎可能使这些字长久地被作为佳话流传下去呢?九莲庵所在那山的南睡就是县李堂。学堂在城外而又背靠着山,背靠着山而义位于山的南边尽头处,前面有个大池子,甘泉的食流水,往南流下而后绕过学堂的东边,注入湘江。它汇人湘江处为潇湘桥。桥的北边奇奇怪怪的石头灵异变幻,一座山峰突起,这是城外的第二层山。此山起先盘绕而为九莲庵所在的地方,再度耸起就形成学堂所背靠的山,然后山脉又从学堂的东面越过来,突立在潇湘桥北面,成为学堂的青龙砂。山前,湘江从南流到此处,折向东去;祁江从北流到此处,向南汇入湘江;而甘泉常流,又绕过学堂前,穿出山南,向东注入湘江。它是三条水流交汇处的中间部分,所以桥叫潇湘桥,亭名潇湘亭,如今亭子改建为玄华阁,庙称潇湘庙,但从称谓上看似乎是潇、湘两水的合流处。潇湘庙后面的石头如分开的花薯、似紧簇的花瓣,形态各异、庙中祭祀着大舜的像,传说大舜巡狰时经由此处,然而庙狭窄简陋,与大舜的身傲不相称、山峰的东北面,有座五孔的石桥横架在祁水上,叫新桥、它是向东到白水所经的道路,而到衡州府的路却不由桥而是往北溯祁江水流态当时我想找一个拓工前往语溪为我拓《中兴摩崖颂》,拓工因为天晚来不及去,所以我便去探历各寺庙。大抵说来滋泉寺古朴;九莲庵新整,一个保存旧迹,一个可以征询今事。日落时,我从江市往南走,途经三吾骤,即元次山吾水、吾山、吾亭的所在处所,如今原来的字分别去掉“山”字旁和“水”字旁,只写作“吾”,这非常正确。从新桥走三里,往南到达杨家桥,上到船中天已经昏黑了。这两天一共行了五十里,因为先是被雨阻,后是被江水阻。这天夜里江中水声汹汹,流势更加迅急。

二十八日江水上涨船只停泊_,竟然走不成。我赶忙空腹奔到甘泉寺,寻找拓碑的人,但那人已经外出了。我又从大街上奔到城东门,从东门外朱紫衙找姓范的从八角坊找姓陈的裱工,他们都说水势大难以渡过,〔指语溪、阳江两条水。〕替我到处去寻拓本,又都没找到,又奔回甘泉寺,则姓王的拓工已经回来:他虽然向我索要了重价,但终究不敢前去拓印,仅就甘泉寺中的铭文临摹了两页。后我先返回船中,留下静闻等候拓印。

祁阳城东门外的大街与临江的集市上,街道纵横相连,店-铺房屋充满各处,并且有许多高门大尾,可以和衡州府城的隆盛相匹比。只是城中寥落冷寂,若只就东城外观览,可称得上是个险要的城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