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三(4/5)

龙洞。此洞也是自南穿到北,高二丈,穿过南北两个洞口之间约有十多里。洞壁东侧剖裂开一些窗口和裂缝,屡屡透着天光,洞外濒江处有路,走路的人或者在内从洞中走,或者在外边由江岸上走,都可到达北边。出洞后,有片状的岩石夹峙两旁,上面有一块隆起的石头,石头的形状弯弯曲曲,石头的颜色青红错杂,宛如鱼的鳞甲和腮,似乎不是此山原有的石头,不知是从何处移来架在这里的。洞的北面辟成山崖,用飞空的长廊连接着,前临大江,后靠悬崖,休息和凭眺胜景,没有能超过这里的。〔长廊上方用木头雕成两条龙插在崖壁上,伸向北边压在江水上。长廊北面有寺庵,有寺院。〕又沿城墙溯江往北走一里,路过东镇门。又向北走过城墙东北角,是东江释。绎站面向东,位于皇泽湾南下的要冲上。进入绎站,打听顾仆搭乘的江船,知道船停泊在浮桥北边。出释站来,北望皇泽湾,有两艘江船停泊在山下,疑心顾仆或许在这两条船上,于是要静闻前往察看,我暂时在路口休息。见到城墙的北隅,全是依山建城,于是从环绕的城墙空隙中,逼视城下,有一个大山洞向北隆起,洞内深邃而外面有旁洞。有个儿童正用梯子爬到洞上探看,大概是附近的住户堆积柴火贮藏器物,全都寄放在洞里了。担心静闻返回来,急忙出到路口等待。等了很长时间没有来,于是沿江向北寻找他,径直来到停船的山下,就听到静闻在松树林中呼叫:“山下有个洞,洞前有亭子,亭子上方有寺庵,值得赶快前去游一游。”我听从了他的话。首先沿江流登山,这是薰风亭。〔是曹学俭附带题写的。〕亭子四旁有很多石刻题记,拂试后一读,才知道这是虞山,是大舜帝南游的地方。山下的大殿是舜祠,祠后就是韶音洞,洞东临江处就是薰风亭。亭子前临皇泽湾之上,后靠虞山的山崖。〔刻写的诗词很多,只有正统年间(1436?1449)藩台、桌台王骥的一首七律诗《与同僚九日登虞山》很值得观览。诗中这样写道:“舜帝的道德重放光华纵贯古今,虞山上美好的风景很乐意登临。山峰连着五岭芙蓉秀丽,江水接着湘江苦竹幽深。春雨过异域浸润着圣上的恩泽,清风到古洞回想起《韶》乐的声音。同游正值清秋节,更插茱黄斟满酒。’勺从亭子上下来,往西来到舜祠后,进入韶音洞。此洞向西,高二丈,往东穿出去约有十丈。洞东高高的悬崖极其险峻,有一小股水汇积在山崖前边,幽深的水泽嵌入石壁,恍如置身仙境。那股流水自北面的山坞中往南流来,石桥正对洞口架在水上,叫做接龙桥。坐在桥上,回头眺望洞口的崖壁,更尽显崖壁的峥嵘气势。洞口左侧的崖壁上刻有张西铭〔名叫拭。〕的《韶音洞记》,字还值得摹拓。仍从洞内向西出来,便沿着石瞪往东上山,有摩崖碑,刻有朱紫阳撰写的《舜祠记》,〔是为张拭修建舜祠而作的。〕是吕好问书写的,也还值得摹拓,只是崖壁太高不方便罢了。从此处上登,有新近垒石砌成的石阶,宛转在石缝之间,将要到山顶的地方,建了一处静室,也是新建的,然而静室里的僧人已经离开。窗户向西,门户卧床都自然脱俗,屋子不大却很清洁。于是与静闻脱去外衣靠着茶几,吃着烧饼指点着西面的山川,真惬意呀!很久之后,舜殿的僧人见客人上去很久不见下来,就登上山顶招呼下山款待茶水。我急于去找顾仆,下山后就往南走,沿着原路,二里路进了就日门。从城门内沿着城墙往南行半里,由伏波山下出了桂水门,〔门以内是伏波祠,门以外是玩珠洞。〕从城外往南行又是半里,是行春门,又向南半里,是浮桥门,这才在城门外的店铺中遇到了顾仆。此时已过了正午,返回到城内住宿的旅店烧饭。下午,大雨暴降,转晴之后,就搬到都司衙门前一家姓赵的人家去住,这是因为那个地方十分宽敞整洁。

五月初一日早餐后,留顾仆在寓所里洗衣被。我与静闻就往北走一里,来到东华门外的靖江王府。〔门东面是伏波山,门西边是独秀峰。独秀峰在王府内,不容易进去。〕沿着王城往北行,又走一里,登上叠彩山。叠彩山雄踞在省城东北角,山门正当两座山峰之间,乱石层层叠叠,错杂矗立,如狼涛腾涌,似花尊攒聚,令人眼花,这就是所谓的“叠彩”了。山门上的匾额写着“北墉洞天”,也是曹能始书写的。〔据考察“北精”是隐山六洞的名字,现在借用来题写此处的匾额,这是因为此山在城北边,而且两个山洞都空而两头相通成为窗墉。〕山门上边是佛殿,殿后一个洞穴弯弯曲曲穿到山背面,洞口向南,高二丈,深五丈。往北穿过一个小门,忽然转而向东开阔起来。前边架着华美的轩廊,后面叠着层层高台,上边塑着观音菩萨的像。在洞前下瞰城东,江水下绕,直接冲刷着城脚。洞内石门转弯通过之处,风从前洞吹入,到这里愈加觉得凉风逼人,本地人称为风洞。石门向北,正当向东转的上面,有一尊石刻卧像横放在一小石洞中,卧像袭装飘逸,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