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完全不是我的心愿;如果预期他必死,而回来带他的骨灰,又不是静闻的心愿。不如把两样东西送给他,便与他永别,不考虑转回来,可一并实现我去峨眉山的愿望。于是重新登上岸往东行,到了窑头村,二里,有条小溪自西北流来,到此地后向东流注,于是渡到溪北,再顺着溪流往东走。又行二里,那溪水向南流去汇入江中。又东行一里,走过白衣庵西边的大桥,进入崇善寺,已是日薄西山了。进寺辞别静闻,与他永别。急忙出寺,仍向西越过白衣庵桥,共五里走过窑头,进到船上已经天黑,辨不清颜色了。
二十四日鸡鸣三遍立即开船。往西南行十五里,经过石埠墟,有石头山嘴突出在江右,有小溪从江左注入,江流到这里渐渐与山相遇,于是折向南行。八里路过岔九,岸下有岩石平平地横在水边,石头的颜色与质地和土地一样无法分辨,大概是泥土底下的石头被江流冲刷露出来的。于是再向西行五里,向西北行十里,再向北又行十里,转向西又行五里,是右江江口。右江从北面,左江从西边,到此地交会。〔左江自交趾的广源州向东流来,流经龙州,又向东流六十里,会合明江南来的水流,又往东流经崇善县,汇合通利江及逻水、陇水、教水北来的水流,绕过太平府城东、南、西三面,这一段叫丽江,又向东流到此地。右江自云南的富州向东流来,流经上林桐,又往东会合利州南下的水流,又向东经过田州南部、奉议州北部,又向东南经过上林县、果化州、隆安县各州县到此地。又根据《一统志》:“右江源出于峨利州。”查考“峨利”,全然没有这个地方,只有贵州有个黎峨里在平越府,有峨刹山,是样柯江流经的地方,往下流是下到大融县、柳州府的右江的江流,与此无关。至于利州有条阪丽水,它的水流虽下流到田州,但无“峨刹”之名,不知《一统志》指的,究竟在什么地方。又据《路志》说:“丽江是左江,盘江是右江。”这是指南盘江发源于临安府的水流。至于北盘江经过普安州,下流是都泥江,也是流到来宾县,会合柳州府的右江,与此无关。这是古代左、右二江的划分法。两条江水合流后到横州,又叫郁江。而庆远府的龙江,自贵州的都匀府、独山州流来;融县的潭江,自平越卫、黎平府流来;迁江县的都泥江,自普安州的七星关流来。三条江流经武宣县,这一段名叫黔江。两条江都在得州府会合。从这里起又把郁江作为左江,黔江看作右江了。可今天已被左江道、右江道沿用了此名,彼此互称,不免因此而产生错误了。又考,《一统志》在云南曲靖府盘江条下注释说:“盘江有两个源头,在沾益州,往北流的叫北盘江,往南流的叫南盘江,各自分流有千余里,到平伐的横山寨合流。”今天来考察,平伐隶属贵州的龙里、新添二卫,横山寨在南宁府。听说横山寨与平伐相距已有千多里,两条江水哪能合流?何况龙里、新添的水流,经由都匀府而下流到龙江,不是北盘江经过的地方。横山寨没有别的前来会合的水流,会合的,是此地的左、右二江而已。左江源出于交趾,与盘江何干,却认为两条盘江的会合处在这里呢?我过去有过辨析,详细写在《复刘愚公书》中。信稿在衡阳遇盗时失去了。等到亲身经历了它的上游后,再与刘愚公对证这一点。我从前沿右江的江流,上溯到田州,船到白隘便停下了。白隘本来是田州的近邻,被田州夺过来占有了。又考察,利州有座白丽山,是阪丽水源出之地,又有“阪”作为“乱潦”的,两条水流都往南下流到田州。白隘莫非就是白丽山的隘口,而说右江源出于峨利的说法,难道就是指这条水流?那富州的水流,又从西面流来汇合进它里边的吗?〕自忿九以来,两岸土山透透逸巡,都不怎么高。由右江江口向北望,江谷内都是高高的江岸平缓的土陇,没有高山在其间;可左江南岸,却在群峰之中,突立着一座圆形的土山,颇与群山不同。又西行一里,江流也转向北,又向南一里,这是大果湾。前临左江,后靠右江,是两江中间相夹地带山脊到头之处。它北面有三座小峰,石峰浑圆横亘如并排下覆的铜钟,山到这里开始露出石山的形状来。它东边有个村庄叫宋村,村落很兴盛,但没有集市店铺。我从前考证有个合江镇,以为是两江相夹之中的大集市,到这里找它,没有。向当地人打听,也无人知道这个名字。-这一天行船五十里,停泊在河湾下。二十五日鸡叫两遍,开船向西行。曲曲折折转向西南行十五里,又见有突出岸边的岩石,不久船转向南行,随即转向东。二里,上一个很长的河滩,有突起飞空的石崖,姿态婷婷地立在江北岸。石崖前沙滩横亘在中流,江水分流左右环绕着河滩,船都可以溯流而上。又行三里,是杨美,也叫大湾,大体上江流的弯曲,南边始自杨美,北边到达宋村,形成两个大回转。自杨美向西行十五里,是鱼英滩。河滩东南有座山如像玉块,中央突起一个圆圆的山阜,向西迎着江流,有沙洲在中流对着它。这地方十分奇异。向船夫打听,回答说:“从前有人葬在山上,俗名叫太子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