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来说,既不应一概排斥方言,更不应以此区分“正响”与“讹音”而贬低《楚辞》。
(四)
总之,表明情志,应该远;安排音韵,则须细密。声音发自心
,协调在于
吻。声韵要如咸盐酸梅
合得当,把榆实、堇菜调和得味
可
;只要摈除那些不正之音,和谐的
商就自然明显。
字声有的飞扬,有的低沉,有的是双声,有的是叠韵;双声字中间被其他字隔开,就往往不协调,叠韵词分离在两,就必然违背声律;一个句
的字声全是低沉的,声音就像要断气一样,全是
昂的,就一直上升而不婉转:应使低昂之声像转动辘轳一样相互
错,像鱼龙的鳞甲那样整齐排列;声律的适当
合稍有错
,就会前阻后碍,这
病,就是文人的
吃病了。
吃的病
,在于作者
好诡奇;一心去追逐新奇,就造成发音的杂
。要想解除这
病,首先必须
决割断对怪异的
好。左边受阻就从右边想办法,后边积滞就疏通前面,这就可使声音转动在
中,像振动玉
玲玲作响;悦耳的辞句,如成串的珍珠相联不绝。所以,表达思想
情的作品,好坏寄托在
咏上,诗歌的滋味从句
的安排中
来,工夫全在句
的“和”与句未的“韵”上:不同字调的适当
合就叫“和”,同韵的字相呼应就叫“韵”句末用韵是有定的,确定之后其余的韵都好
理;句
的和谐有
低抑扬的不同,要句
之间
合好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散文容易写得
巧,但要把一篇散文的声律调
和谐就很难;诗歌写作虽不易
巧,押韵却是比较容易的。声律上很多细微不明显的变化,虽然不能一一讲到,但举其大要,基本上不
以上所论。
(二)
(一)
(三)
至于声律的全面调和,犹如奏可以和众声的籥;回旋地运用声韵,就像调和较复杂的瑟。调和瑟音须要移动弦
,所以常常会
现不协调的情形;籥的
、孔有定,因而任意
奏都可一致。曹植和潘岳的作品,就如
籥的无
不谐;陆机和左思的作品,就像调瑟的常有不和。这只是略举大概,其他作家作品可由此类推。此外,《诗经》的作者运用音韵,大都清楚准确;《楚辞》用的是楚地的声音,所以错
的声韵很多。到西晋张华论韵,曾说陆机作品中的楚音很多;他的楚音正如《文赋》中所说的“不能改变”这就可说是屈原作品的余响,有失于雅正的声韵了。切合的声韵运用起来,势如圆形
的转动:不协调的音韵运用起来,就比在圆孔中投方榫还困难。写作中能避免圆凿方榫,就不会
大的
病了。音律
的作者,要仔细剖析文字的声音;不很懂声律的作者,用到什么字就是什么音,这就好像远风通过
的孔
而发
的声响,或者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了。古人
上佩带玉
,发
的声音左边合于
声,右边合于徵声,使步行有一定的度数,因而声音毫不混
;何况用音韵使诗文合律,怎能轻易忽视呢?
音律的产生,原是从人的声音开始的。人声有五音,来自先天的气
,古代帝王就是
据人声的五音来制乐作歌的。由此可见,乐
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
。所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更是表达思想的枢纽;至于语言的音韵,则是求其和人的
吻协调而已。古代教唱歌,首先要琢磨发音的方法,使疾呼合于
音,徐呼合于徵音。属清声的徵、羽二音
,属浊声的
、商二音弱;
亢的
音和伸直的
音各异,聚合的
音和急激的齿音有别,
音和弱音相对:这些区别都是很明显的。如果弹琴时声音不协调,自然知
对弦
加以调整;写文章时要是声律失调,就不易
清从何调整了。琴弦发
的声音,尚能使之和谐,发自作者内心的声音,反而不能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因为在外的声音容易辨识,内心的声音不易认清。在外的声音容易掌握,是由于可以用手决定琴弦;内心的声音不好控制,则由于声音和心思纷
不一。这只能从掌握音律技巧来求得解决,是难以用文辞说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