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评余秋雨6余秋雨易中天于丹刘心武(3/3)

主要是由下列因素造成他们出错不断:

1、治学态度不严谨,这是最基本的原因。缺乏对知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对群众的强烈责任心。

2、年老体衰,精力所限:应该承认余秋雨、易中天和刘心武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某些部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说明他们在年青时,还是下过一番苦功的。正是这些,使他们的讲座、青歌赛上的发言和出版的著作,具有吸引力,受到好评。但是可以肯定,对其它历史文化领域或者三国或者红楼梦中的每个问题,未作系统的研究;现在要提出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评点,必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严格考证与精力和时间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年老体衰或者公务繁忙,他们都采取了不严肃认真和责任的态度,未作仔细和全面的思考,准确的考证,就发表言论、文章和书籍,导致错误和片面的地方接二连三地出现。

3、对所讲述的问题没有多少研究,知识水平又不够,强行担任《百家讲坛》的讲座。于丹的情况不是属于上面的类型,而是属于这种类型。这不是笔者的武断,而是于先生自己说的:我“至今《论语》一句也不会背”一般的老百姓,都会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三日省吾身。”、“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任重而道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论语》中的通俗词语;而于先生居然一句也记不得,不是过于虚伪,自我显示,就是对《论语》的极度不尊重。这种人能把孔子在《论语》中的精髓讲出来吗?为了哗众取宠,于先生采用余秋雨先生的招式:没根没据地瞎发挥一通。打着孔夫子的招牌,贩卖假货,歪曲和窜改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大谈她的生活体验和处世哲理。儒家文人真的后继无人了吗?要这么个文言文水平的人出来讲《论语》,真是值得练洪洋先生大哭特哭了!(请看拙文《我国富强不是靠文言文》)。建议孔府的子孙到法院状告于丹和中央电视台,曲解和贬低孔夫子的原著。

相关资料(在互联网检索)

[1]民族隐患(4):解决脑力与体质矛盾的方法。

[2]四谈文言文的弊端——儒家文人不能令中国富强。

[3]文坛上的刀光剑影——评“警惕文艺界的‘毒舌化异论’”

[4]谈易经(4):易经在近代社会有用吗?

[5]九谈“红灯区”——道貌岸然的老夫子也是无耻之徒

[6]梦幻爱情与赤裸色情(1~4)【反爱情小说目录】。

[7]九谈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新论点总结

[8]谈国家垄断和暴利(1~5)

[9]谈鬼魂(8):死不瞑目

[10]谈文明(4):难道不要语言文明

[11]金庸小说改版(8):“回归山林”是欺骗读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