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0
真正的内容。
当然,同样的责备也适用于利希所使用的“存在本
”这个概念。诚如他自己所说,本
论只能用类比的方式说话,因而永远是词不达意的。所有这类概念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即宇宙必定
有某
神本质,而不是一个完全盲目的过程。我们无法否认,古往今来,以那些最优秀的分
为代表,在人类中始终存在着一
神
的渴望和追求。人
上发动这
渴望和追求的那个
心显然不是
,也不是以求知为鹄的的理智,我们只能称之为灵魂。我在此意义上相信灵魂的存在。
化论最多只能解释人的
和理智的起源,却无法解释灵魂的起源。即使人类
神在宇宙过程中只有极短暂的存在,它也不可能没有来源。因此,关于宇宙
神本质的假设是惟一的选择。这一假设永远不能证实,但也永远不能证伪。正因为如此,信仰总是一
冒险。也许,与那些世界征服者相比,
神探索者们是一些更大的冒险家,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比世界更宝贵更持久的东西。
利希的用意无疑是要为后一
人打气。在他看来,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
神上的自弃,是没有信仰的表现。一个人为无意义而焦虑,他的灵魂的渴望并不因为丧失了神界的支持而平息,反而更加炽烈,这只能说明存在着某
力量,那
力量比关于上帝的神学观念更加
大,更加
本,因而并不因为上帝观念的解
而动摇,是那
力量支
了他。所以,
利希说:“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
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一
信仰行为。”把信仰解释为灵魂的一
状态,而非
脑里的一
观念,这是
利希的最发人
省的提示。事实上,灵魂状态是最原初的信仰现象,一切宗教观念包括上帝观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这个原初现象的词不达意的自我表达。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分,即
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于人
中的动
和神
。它们各有完全不同的来源,前者来自自然界,后者来自超自然的世界——神界。不
人们给这个神界冠以什么名称,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还是基督教的“上帝”对它的信仰似乎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神界,只有自然界,人的灵魂生活就失去了
据,对之便只能
两
解释:或者是
本就不存在灵魂生活,人与别的动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灵魂生活只是人的幻觉和误解;或者虽然有灵魂生活,但因为没有来源而仅是自然界里的一
孤立的现象,所以人的一切
神追求都是徒劳而绝望的。这正是近代以降随着基督教信仰崩溃而
现的情况。我们的确看到,一方面,在世俗化
的席卷下,人们普遍对灵魂生活持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那些仍然重视灵魂生活的人则陷
了空前的苦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