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2节(2/2)

很显然,当为人母的胡因梦再次探寻克氏时,多了母的关切,开始悟母的教育。“尊重她、给她试误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和空间、教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教育真的不是理论,你必须在生活中滴滴地注意自己的反应有没有伤害到孩。”母的光辉、亲关系又成了她心灵新的回溯。

2006年11月13日

总之,翻阅着书中每一页纸,胡因梦的生命历程一一滴地展现来,朝圣,解构,到纯粹的意识,慢慢地去知这个“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非凡又超凡的女,不知什么时候,手已经摸到自己的内心了。从某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次阅读,而是一次洗礼,是安,是动,是顿悟,是解放,是自由,是返璞归真,是聆听自己的心声…

地压抑和累积,一旦爆发来,就是对人对己的重大伤害。所以我们要在每个当下透过不谴责、不压抑的观察,将它完全燃烧、释放。如何释放呢?“我们要的就是打破这个自我,回归真我。”胡因梦在书中“这个自我一旦被打破,我们就从牢笼中解放了。”这与克氏的“寻找无明的起是没有必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认清无明只是想获得更多经验的需求罢了,而只有无目的、无拣择的单纯观察才能止息那些永无止境的需求”是一致的,与东方古老文明中的阐释不谋而合。面对真我,面对病痛,借助冥想和心理治疗,探索心灵的奥秘,用知觉救赎自己。因为黑格尔说过,你无法质疑知觉,因为你唯一拥有的工便是知觉。

某一类人的饕餮盛宴

那么,这是怎样一类小说?我轻易想到的是大卫·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村上树的《挪威的森林》、诺曼·梅勒的《汉不舞》、库尔特·冯尼格的《猫的摇篮》,还有电影《国往事》、《去天上的路上》,等等。当我罗列举这一堆作品名之后,相应的追随者——这一类人的特征也端倪初了,他们的年纪在15~30岁,天中有亲文艺、犯规衅事、不甘愿世俗的细胞,小说,诗歌,音乐,电影,绘画,是他们打发无聊和装扮门面的东西,但是无聊、寂寞还是照旧纠缠着他们,因为他们内心有太多不切的愿望和冲动;他们的青贫血又缺氧,或者恰恰相反;他们经常满嘴脏话、怪话,生活和情时常无着无落,但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貌似堕落,又心怀雄心壮志;他们情偏激,理薄弱;他们率直有余,机智不够;他们害怕平庸,却又缺乏惊天动地的才气和毅力;他们蔑视功名利禄,又不甘寂寞…总之,他们有儿问题,但不可怕;有儿可,但不可亲。如果飞翔的翅膀可以像假肢一样售,我猜想他们一定是踊跃的认购者,因为他们总相信自己的生活在别、在远方、在空中、在山岭的那一边…对这一类人,西方一度曾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对国人似乎稍嫌狭窄了一些,难以如数包纳得了。国人创造了一些词,诸如“愤青”、“文青”、“行者”、“诗小资”等。我相信,这一类人对《拉萨酒吧》一定会有一见钟情的意味,因为书中堆满了他们的脚步声、心声,包括非凡的愿望和想象。我觉得,小说的品相和特质很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女导游芳芳,其品相当属漂亮;其情如她上的香烈而嚣张;其趣味似她常品的蓝山咖啡,不俗媚但略为偏执;其风度有如她的生活,落落大方又缺乏经心。不用说,喜像芳芳这样女的人,都会喜这小说。

也许胡因梦不会喜明,她是李敖的前妻,而我忍不住这样说,只是为了表达我对她这册书的敬意。在我看来,李敖喧哗地放了那么多言——等的著称,都不及他前妻平平静静、低声细语的一次回忆——这本书!

拉萨,酒吧,愤怒小说,痞音乐,单郎,独女,狼迹天涯,酒,咖啡,,单相思,一夜情,邂逅,猎艳,贫穷,孤独,玩世不恭,特立独行,无产阶级的份,资产阶级的生活,等等,还有原诡异的风光、人情、文化…还有什么?问题是还需要什么?我觉得崧的《拉萨酒吧》似乎把某一类好看小说的元素都汇集了,搞了一次“大集合”一次让某一类人足以饕餮的盛宴。对崧来说,似乎也是对这一类小说推向极限的一次远行,一场冒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